-
武汉经开区加速产城融合 探索产业转型新路径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围绕招商引资与功能升级展开系列布局,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与优化城市配套,推动单一工业区向现代化宜居新城转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该区域正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生态保护及产城一体化建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转型聚焦智能制造与协同发展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中国制造2025”作为核心指引,加速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区域内企业引入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建成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显著。同时,开发区深化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作,通过共建洪湖新滩工业园等模式,形成跨区域产业链联动,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二、生态与产业并行构建复合型新城 开发区保留近30%的农业生态用地,将绿色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汤湖文化中心、汉南绿地新城等项目融合文化休闲与生态功能,国际教育园区配套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既满足企业人才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也为招商引资提供差异化竞争力。 三、服务升级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建设全力北社区等综合服务载体,开发区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社区内增设职工文化活动站、心理咨询室等设施,解决企业员工居住与生活需求。党建服务中心统筹社区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企业与人才的留存率。 四、创新体系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开发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鼓励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转化平台。目前已有数家外资企业将亚太研发中心落户于此,形成汽车、电子、新材料等多领域创新集群。下一步将重点培育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功能重构与产业升级,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基地到科技创新城区的跨越。这一转型路径不仅为中部地区开发区发展提供样本,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持续模式。
2025-08-26
-
武汉海关调研开发区开放型经济与文化建设成果
近日,武汉海关调研组赴武汉开发区考察,重点调研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此次调研围绕招商引资、保税物流升级等议题展开交流,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关地合作达成共识,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产业升级与口岸建设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出口加工区运营现状,详细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的进出口情况。座谈会上,地方负责人介绍了区域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发展态势,特别强调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等平台对吸引外资的关键作用。海关方面回应将优化监管流程,支持航空物流枢纽、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扩容,助力打造中部地区跨境贸易集散中心。 二、文化软实力获高度评价 在参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时,调研组对三馆并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表示赞赏。汤湖美术馆定期举办的国际艺术展、图书馆特色工业文献库等举措,展现出工业城区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海关负责人指出,这种"产业+文化"双轮驱动模式,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新范本。 三、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 双方重点探讨了申报自贸试验区的最新进展。地方提出希望在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创新、生物医药跨境研发便利化等方面获得支持。海关调研组表示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通关一体化、保税研发监管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推动更多改革试点落地。 四、共商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 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会人员分析了水铁联运、江海直达等物流通道的提质方案。海关方面建议整合鄂湘赣三省口岸资源,探索建立区域性通关协作机制,此举将显著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增强武汉开发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此次调研标志着关地合作进入新阶段,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共同培育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生态体系。
2025-08-26
-
武汉开发区双会连开谋发展 招商引资冲刺全年目标
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以高频调度压实发展责任,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两端同步发力。继前三季度经济工作会后,该区再度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工业总产值占全市23.4%的支柱地位,部署稳增长攻坚行动,通过精准服务企业和加速项目投产,确保经济两位数增长目标。 一、八大园区协同攻坚工业主战场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压舱石,该区组织先进制造业园区等八大平台召开现场协调会,建立指标动态监测机制。针对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波动、新兴产业投资增速放缓等共性问题,提出“一园一策”解决方案,重点保障东风云峰、小鹏汽车等龙头项目产能释放。 二、百日攻坚推行“三张清单”工作法 全区启动“问题销号、项目提速、服务提质”专项行动:建立企业诉求48小时响应机制,累计解决用工缺口、物流梗阻等问题;推动智能网联测试场等27个重点项目年内投产;组建长三角、珠三角招商专班,重点对接新能源与智能装备领域企业。 三、干部下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300余名党员干部对口服务规上企业,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通过“夜间恳谈会”“车间办公”等形式,协调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授信超百亿元,同步开展闲置土地清理,腾挪产业空间。 四、从严治党护航经济发展 将项目建设进度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惠企政策落地。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对投资滞后项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确保有效投资增速不低于年度目标。 当前,该区正以“每天都是决战”的姿态冲刺四季度,通过产业链招商和存量企业服务双轮驱动,巩固工业经济主阵地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2025-08-22
-
武汉开发区港口物流园加速打造长江中游航运新高地
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的战略机遇下,武汉开发区正以港口物流园建设为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岸线资源、强化招商引资、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园区依托62.3公里优质长江岸线,构建三大港区联动格局,力争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点。 一、战略定位凸显区位优势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区域,武汉开发区拥有占全市26.41%的长江岸线资源。园区规划总面积17.83平方公里,划分为沌口、纱帽—军山、邓南—通津三大功能港区,形成大宗散货、集装箱、综合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这种多港区联动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实现了岸线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 当前园区已建成24个生产性泊位,年通过能力近2000万吨。根据最新规划,将分阶段推进60个泊位建设,其中9个拟建泊位可新增吞吐能力720万吨。纱帽堤防段加固工程和宇丰综合码头的投用,显著提升了港口作业安全性和效率。2014年园区货物吞吐量突破300万吨,产值达4000万元,展现强劲增长潜力。 三、开放型经济取得关键突破 园区积极申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资质,已与多个沿江沿海港口建立战略合作。通过复制自贸区经验,推行"区港联动""保税物流"等创新模式,吸引了一批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企业入驻。这种开放姿态不仅提升了区域辐射力,更为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提供了便利通道。 四、产业生态体系加速成型 围绕"港口+物流+贸易"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园区重点培育现代航运服务、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通过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实现水铁、公水无缝衔接,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30%以上。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正助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五、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岸线修复和污染防治。所有新建项目均采用智能化能耗管理系统,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全覆盖。这种绿色港口建设模式,既保障了长江生态安全,又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武汉开发区港口物流园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这里正逐步成长为贯通东西、辐射全国的综合物流枢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2
-
武汉开发区聚力稳增长谋发展 部署经济攻坚新举措
面对复杂经济形势,武汉开发区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聚焦产业升级与项目落地,在2015年1—4月实现工业投资双增长。全区通过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企业服务,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全年目标达成奠定基础。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015年前四月,武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75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显示区域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新增18家规上企业,反映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在汽车等主导产业承压背景下,通过产业链招商引入2个50亿元级项目和22个亿元级项目,为后续发展储备新动能。 二、精准施策应对下行压力 针对重点企业产销下滑,开发区建立专班服务机制,实施“一企一策”帮扶。通过提前兑现产业扶持资金、协调供应链堵点等措施,稳定东风系等龙头企业生产。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等省级重点项目进度,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升至34%。 三、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40%。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引导企业技改,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组建跨境招商团队,在欧美日韩等重点区域对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目前已有3个外资项目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 四、作风建设护航发展攻坚 全区开展“效能提升年”行动,要求干部下沉项目一线解决问题。建立经济运行周调度制度,对滞后指标实施红黄牌预警。纪检监察部门专项督查惠企政策落实情况,累计推动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诉求217项,政务服务平台办结率提升至98.6%。 当前,武汉开发区正聚焦“中国车谷”战略定位,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速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开放合作,力争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
2025-08-22
-
武汉汉南区打造通航产业新高地 千亿级集群蓄势腾飞
在长江经济带与航空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武汉开发区(汉南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通用航空全产业链项目,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直升机工业产业园及通航培训学院,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力争五年内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一布局将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为中部地区通航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奠定通航产业基础 汉南区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空域条件优越,视野开阔,符合通用航空对净空环境的要求。区域内已形成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其中高端精密零部件生产能力可转化应用于航空器制造,如铝合金结构件、航电系统等。武汉开发区内聚集的多家国家级实验室与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转化提供支撑,形成“汽车+航空”的跨产业协同效应。 二、三大核心项目构建全产业链 1. 通用航空机场作为基础设施,将满足固定翼飞机、直升机起降需求,配套建设维修保养基地与航油供应链; 2. 直升机工业产业园重点引入整机制造、复合材料研发企业,与本地东风系供应商合作开发航空级零部件; 3. 通航培训学院计划联合民航机构设立飞行、机务、空管等专业,年培养规模预计超千人。目前,已有部分航空材料供应商完成厂房选址,首批设备将于2024年进驻。 三、产业升级激活区域经济 武汉开发区现有工业体系为通航产业提供现成配套能力。例如,区内企业生产的轻量化车身部件经技术改造后可用于无人机机体制造,部分传感器生产线可直接转产航空电子设备。据测算,通航产业链每投入1元将带动周边服务业增值8元,包括物流、金融、旅游等衍生业态。汉南区已规划低空旅游航线,未来可衔接长江航运与空中观光。 四、政策赋能加速千亿目标落地 湖北省将该项目纳入省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在空域审批、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武汉市政府设立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基金,重点扶持航空新材料、智能导航等领域。行业预测显示,随着145部法规的逐步放开,国内通航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15%以上,汉南区有望在2028年前形成整机制造、运营服务、人才输出的完整生态圈。 目前,汉南区已完成通航产业园控规编制,核心区土地平整工程进度过半。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中部地区通用航空制造空白,进一步强化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2025-08-20
-
武汉经开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助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通过整合行政审批职能、简化流程等举措,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该区成立的首家行政审批局通过机制创新,显著提升企业办事效率,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实践。 一、行政审批职能实现跨部门整合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将原分散在22个部门的70项审批权限集中至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涵盖民政、市场监管、质监等领域。通过启用统一审批专用章,推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章审批”模式,彻底改变过去多头审批、重复提交材料的传统流程。 二、审批事项与人员编制同步精简 改革前,该区行政审批事项总量为268项,经系统梳理后压减至159项,精简比例达四成。同步推进审批队伍优化,人员编制缩减超半数。重点聚焦企业设立、项目投资、工程建设三大领域,通过标准化清单管理和并联审批机制,实现企业注册1日内办结,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至70个自然日。 三、构建行政审批3.0服务体系 此次改革标志着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服务从1.0阶段的“多部门多点办理”,经2.0阶段的“单点受理多部门流转”,升级为3.0版本的“全流程单部门通办”。该模式与国内先进地区如成都武侯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同步接轨,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形成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四、强化涉企服务优化投资环境 行政审批局设立专项服务通道,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前置辅导和帮办服务。通过建立审批时限预警机制,确保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全周期管控。相关举措已纳入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为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制度保障。 五、数字化支撑提升服务效能 依托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申报材料电子化归档和跨部门调取。企业可通过线上系统实时查询办理进度,部分高频事项实现“零见面”审批。下一步将探索智能审批应用场景,推动更多事项由人工审核向系统自动核验转变。
2025-08-20
-
武汉海关走访调研宇丰码头 助力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背景下,武汉开发区海关近期对辖区重点物流企业开展专项调研,旨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作为长江中游航运枢纽的重要节点,宇丰码头的发展成效与海关监管服务的创新举措成为此次调研的重点内容。 一、调研聚焦企业需求 强化服务效能 武汉开发区海关负责人带队实地考察宇丰码头作业现场,详细了解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遇到的通关效率、仓储管理、资质申报等实际问题。该码头作为长江武汉段上游唯一的外贸集装箱港口,其申报国家一类口岸的进展受到特别关注。海关方面明确表示,将建立专项对接机制,在智能通关、风险防控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 二、基础设施优势显著 吞吐能力持续提升 宇丰码头一期工程建成3个5000吨级泊位,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30万标箱,件杂货处理规模突破200万吨。240亩陆域场地与1.2万平方米现代化仓库形成联动体系,5台大型岸桥设备实现内外贸货物高效转运。当前投入使用的海关监管区,进一步提升了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周边省份货物进出口提供了重要通道。 三、严守安全发展底线 提升运营质量 调研中重点检查了危险品堆存管理、消防设施配置等安全生产环节,强调要严格执行内外贸货物分区存放标准。结合国内重大港口事故教训,要求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装卸作业人员培训,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货物全流程追溯。海关将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常态化督导,确保口岸运营零事故。 四、政企协同共促开放 打造航运新标杆 武汉开发区相关领导参与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宇丰码头在多式联运中的枢纽作用,支持其拓展国际航线网络。随着国家一类口岸申报工作的推进,未来将形成集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港口。海关与地方政府将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助力企业建设长江中游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智能港口。 此次调研标志着武汉开发区在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方面迈出新步伐。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强化监管服务创新,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0
-
武汉开发区集中签约八大项目 招商引资助力产业升级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武汉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八大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总投资规模超40亿元,涵盖汽车制造、医疗健康、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相关调研活动同步展开,重点考察了商业综合体、专科医院及体育休闲设施等在建项目,并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一、重点项目签约聚焦产业链提升 此次签约的八大项目中,汽车产业链相关项目占据主导地位。东风系企业布局资产管理总部及汽车内饰系统项目,海斯坦普、泛洲机械等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落地生产基地,将强化武汉开发区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领域的竞争力。此外,众创家电配套产业园与运发汽车稳定杆项目,进一步延伸了区域制造业的配套半径。 二、现代服务业项目完善城市功能 调研团队实地考察了永旺梦乐城经开购物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品牌在华最大商业综合体,预计年内投入运营。武汉江城亚洲心脏病医院定位三级专科医院,填补区域高端医疗资源空白;占地860亩的武汉国际体育文化休闲公园整合足球、网球等专业场地,兼具生态保护与全民健身功能。 三、经济运行数据展现发展韧性 数据显示,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外部经济压力下,区域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工业升级与城市建设协同推进,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效率提升,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明确发展方向 会议强调,需统筹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同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保持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均衡发力。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强化开发区作为改革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此次集中签约与调研活动,标志着武汉开发区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步伐,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持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2025-08-20
-
武汉开发区携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共筑智能制造新高地
近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代表团考察洽谈,双方围绕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对接。此次招商引资活动标志着政企联合打造中部智慧产业高地的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持续深化 自2015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以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已在十大重点领域开展三轮项目对接。本次联盟组织12家成员单位携5个重点项目到访,涉及智能装备研发、工业物联网平台建设等前沿领域,其中某企业提出的柔性生产线解决方案填补了华中地区技术空白。 二、产业生态协同构建 开发区重点展示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等基础设施,联盟企业则带来数字孪生工厂、AI质检系统等创新成果。双方在新能源电池回收智能化改造项目上达成初步共识,该项目将整合联盟成员在传感器网络和机器人分拣领域的技术优势。 三、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地方政府明确表示将从三方面提供保障: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优先支持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开放辖区企业应用场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工业软件工程师。目前已有2个项目进入用地审批流程,预计年内启动建设。 四、区域辐射效应显现 此次合作将强化武汉开发区在长江经济带的智能制造枢纽地位,通过联盟资源导入,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卫星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数据显示,该区域智能制造企业年产值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集聚度提升至65%。 五、技术创新平台共建 双方计划联合组建智能制造研究院,重点突破高端数控系统、智能物流装备等关键技术。该平台将吸纳联盟内3家国家级实验室资源,与开发区现有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形成研发矩阵,首批拟设立3个联合攻关项目。 六、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 建立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每季度组织技术路演和需求匹配会;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互认体系,推动区域内企业资质共享;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供应链资源智能调配。这些举措将有效降低企业协同创新成本。 此次合作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通过政企协同、资源整合,不仅加速了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化进程,也为中部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复制的合作范式。随着项目陆续落地,武汉开发区有望在三年内形成千亿级智慧产业集群。
2025-08-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